海上王爺文化季
摘要
外木山王爺祭應從近百年前外礁溝漂進來一艘王船談起,王船上有樂器及五府王爺令旗,當地乩童魏豆起乩恭迎上岸,搭建草寮祭拜,後在雕刻池府王爺與吳府王爺神像成為魏豆的護家神明。魏豆夫妻供奉的王爺在外礁仔住家,接受信徒的朝拜,遠近馳名。日治時期,日本警察已妖言惑眾為由取締,屢勸不聽下,嚴厲刑求,打斷了王爺乩童魏豆的小腿骨,行將勒令沒收前,情急之際,其子胡傳生(辰龍87歲),拿紅土毛的袋子,將神明包在袋子中段較乾淨的位置,擺進放雜物的天花板內,避過難關,胡傳生宣稱因王爺顯靈,神奇的醫治好魏豆被打斷的小腿。光復以後,神明重見天日,乩童陳深潭,邀集頭人文攻武嚇,要脅交出王爺,獻給村民膜拜,胡傳生擲筊請示不允,誓死保護傳家神明,並依禁忌習俗增雕青臉蘇府王爺成為三尊吉數,在家安五營神壇替村民解決疑難雜症,每天香火不斷,蘇府王爺曾救過楊金火,楊金火在其招贅的父親翁祭出殯那天被沖煞昏死過去,蘇府出乩,救火楊金火,但未能返駕時用紅綾披掛,導致蘇府王爺面龐褪皮。才商請張昭財供奉的吳府王爺為主神;在協安宮二樓沿革歷史,時間略有出入。其沿革碑文為:
歷史沿革
300多年前,這裡是西班牙人自淡水通往基隆必經的古道;清雍正年間,首批漳州人自八里艱辛跋涉,前進金包里、崁腳、萬里、瑪鍊、外木山、白米甕,更是直逼古雞籠的門戶。這條崎嶇綿長的海岸線,鋪陳早期雞籠開發與祖先生活的滄桑史跡。一六四二年荷蘭人攻打北台灣,從西班牙人手中取得台灣北部的經營,著重煤、硫磺等礦業資源的探採,對金礦脈的搜尋也特別著力。從荷蘭人繪製的大台北地區老地圖中看到,從外木山到萬人堆鼻之間的海岸,有煉鐵用的煤炭灣澳之意,推測在外木山山後附近,當時有煤礦開採。
1. 清朝時期
1894年基隆廳基隆堡下的街庄記錄中,已發現今文化里和協和里的所在地為外木山庄的範圍。當時的協和社區外木山漁港附近,只有散村,無明顯聚落型態。最早移民到外木山海岸一帶的原因,可能是基隆內陸可以開闢農田已飽和,被迫選擇海邊,由於海邊農田一年只能收成一次,逼使擅於農墾的漢人移民轉而學習從事漁業生產。
2. 日治時期
外木山澳仔就已經被列入要塞管制地區,有禁建、禁止山坡地開墾、禁止砍伐樹木等列管措施。一八九六年時,行政區劃為台北縣基隆支廳基隆堡下的外木山庄,範圍包括今協和里及文化里。一九三○年代時,木山澳仔這裡才幾戶人家而已,以捕魚來改善生計,當時這裡沿海的魚產相當豐富。然而,海岸漁船的停泊條件並不好,所以自行開築海溝,使小船可以拉上來靠岸停泊,慢慢從幾戶變成十幾戶、二、三十戶人家。一九二○年,日本人成立台灣肥料株式會社,在基隆設廠,一九三五年台灣電化株式會社在外木山設廠。不過,當時對木山澳仔附近的居民似乎都沒有什麼影響,去台肥一廠工作的非常少,只有會暈船的人才因為無法適應漁業而去上班。木山澳仔在二次大戰後,改為協和庄。早期的木山澳仔,以姓張、鄧、王的人家較多。戰後台灣的經濟陷入困厄的低潮期,各地工作機會都很少,而焚寄網漁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有一些人就從白米甕、仙洞、大武崙、牡丹坑、宜蘭及桃園等地來這裡作海腳(船員),許多人也慢慢落地生根,才使木山澳仔聚落發展起來。由田野訪談資料可知在1930年代木山澳仔這裡才幾戶人家,當時遷居於此的人,多半在內陸生活清苦,來此尋求出路獲暫度難關,想靠捕魚來維持生計。可見當時的漁產相當豐富。日本人曾將此地海溝擴大,以利船運砂石,及興建砲台,因木山澳仔近基隆港,軍事地理位置重要,日治時期即被列為要塞管制區,有禁建、禁止山坡地開墾、禁砍樹木等列管措施。日治1896年此地屬台北縣基隆支廳基隆堡下的木山庄;1920年為台北州基郡基隆街下的外木山大字,協和里小字為木山澳仔;1931年改為台北周基隆市下的外木山大字,木山澳仔小字;1941年木山及內木山,小字不變。
3. 國民政府時期
木山澳仔戰後改名為協和庄,早期以張、鄧、王姓人家居多。戰後台灣經濟陷入一低潮,工作機會減少,木山澳仔焚寄網漁業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吸鄰近地區人力來作海腳(海員)使得木山澳仔聚落漸漸發展。1946年為基隆市中山區協和里,外木山改為協和里。於民國七年,在基隆嶼海面出現乙艘王船隨著七級東北季風及陣陣鑼鼓聲駛進外木山獅坎溝(外礁仔溝)內,村民聞聲圍觀驚為神奇,逐將王船請起供奉。時值日據時代,民生困苦,日久船身腐蝕,木板脫落,王爺顯靈告知村民,欲留王船蓋草寮供奉,待漁船發展再建廟安置,否則將前往彭佳嶼。村民為此搭築草寮重造王船。臺灣光復以後,本莊頭人張招財捐獻吳府千歲金身,爾後適逢國軍前往借住廟宇,披曬衣褲時,誤而干瀆神明。王爺再度顯靈要求遷出,後經全村村民商議,於民國五十五年以神轎踏地擇於現址,由張添茂、張菊等人捐出私人土地建廟,正式命名為協安宮。
歲月如梭,協安宮雖曾翻修,但室內長年漏水,牆壁嚴重龜裂,為配合台電協和發電廠捐贈民俗館祭及集會之需,於民國八十一年拆除重建。自此漁村興起,漁獲大增,村民皆興高采烈,感謝神明保佑。重建之後,正殿供奉五府千歲,樓上供奉媽祖娘娘,樓下為民俗館。協安宮本為村民心靈之寄託,除虔誠供奉外,也將隨後代子孫代代承傳。
王爺船遶港活動叫「遊江」,算是外木山的重頭戲,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是池府王爺誕辰,外木山漁民以近海「遊江」,或到彭佳嶼遊江兩種方式進行;外木山的漁船早期剛開始裝四馬、六馬、十八馬的動力引擎時,因為漁獲豐富,每年都要開八個小時以上,到彭佳嶼遊江,連續五、六年年都去。後來海冬較差後,且有一年被查到艙底私藏沒有帶「隊員證」的漁民要跟著去遊江,被「檢查哨」禁止當年遊江的活動,雖經頭人折衝之下,隔年改採東到蕃仔澳,西到磺港、水尾漁港海面的遊江活動,沿海向東經基隆嶼、和平島、長潭尾、蕃仔澳、深澳港,在基隆山下的深澳漁港外海繞港三圈後,及向西行直航至金山磺港、水尾港,繞港三圈接受添載,至野柳港行禮如儀,復經萬里龜吼,海上只見交陪廟的港口煙硝瀰漫,熱烈歡迎,船隊過大武崙港,汫水澳,返回外木山漁港船隊三圈,再依序進港,居民夾岸迎駕,王船在壯漢合力從主漁船扛上岸,捧神像的信眾,魚貫跟隨王船的後面,在八音樂隊的前導下,過火返座,接受漁民香火,完成海上遊江盛典。除非碰到颱風,王爺才會改期遊江。
王爺遊江的活動,耆老說已超過五十年的歷史,平均約十年去彭佳嶼一趟,最近一次去彭佳嶼是2007年。去彭佳嶼遊江的日期也由王爺自己擇日,通常凌晨出發,五點多天亮登島,信眾捧著參與遊江的神明,一路蜿蜒到彭佳嶼福德宮接收朝拜。二種例行的遊江活動,則是年例在北部沿海各漁港間遊江,在農曆六月十八日之前,頭家根據分派的鄰里收取丁口錢,爐主和協安宮主事人員開會協商,遊江的船舶,並登記外來參與遊江的信眾,分派船隻,人員造冊,分派煮中午點心的人員。是日清晨主事人員備鮮花、麵線、壽桃、水果祭拜王爺。稟明遊江祭典,祈求合境平安,漁獲豐收。吉時恭請王爺船起駕,由外木山漁民將王爺船,以路上行舟方式,行過燃燒的金火,朝港邊向預先排定接駕的大噸位漁船進發,漁民壯漢合力將行至港邊的王爺船抬進漁船內並固定安穩後,參與遊江活動的船隻及信眾,分別在海巡署人員清點人數後,主事人員號令下,吉時出港,港邊送行的有市長及行政首長還有臺灣電力公司的長官,遊江的漁船自由登記參加,因為大公的補助油款微薄,船主依然爭先恐後的登記參加,在油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遊江是一筆大的負擔,在漁獲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將來是否會式微靜待以後持續觀察。
漁船從本港出發,遊江也從本境,拉向交陪境的空間,一般的神明出巡叫遶境,而王爺船出巡叫遊江,「本境」是王爺廟、王爺船的所在地「交陪境」是參與本活動的鄰近村莊和漁港,因為交陪境配合參與祭典,不能用人類學的「信仰圈」來解釋,「本境」到「交陪境」,是空間的流動,流動的節點,交會在每一個友好交陪的漁港信仰中心,例如,協安宮的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同龜吼順天宮媽祖宮執事人員交往密切,年例順天宮媽祖遊江遶境,到達外木山漁港外時,順天宮迎媽祖的船隊會繞港口三匝,驅除邪魅;外木山執事人員,則率領信眾在堤防上,回報以熱烈的鞭炮,此外,協安宮請順天宮媽祖來作客時,交陪廟不收押爐金;而本境王爺遊江,到達龜吼漁港外,所有船隻同時繞外港三匝,對方也以炮聲表示歡迎,禮貌周到的會派出船隻攜帶祭品、乾糧、飲料、金、銀紙,在港外迎接,並向王爺「添載」。王爺船照舊例巡視祂的管轄區域,有別於南部燒王船,「遊天河」的祭典;也非漂流王船到各港口的「遊地河」。用船或車載著王爺船,「遊縣食縣,遊府食府」,代天巡狩的祭典,漁民約定俗成稱之為「遊江」。
隨船遊江,嚴格看來是沒有乩童或道士主持宗教的儀式,深層上個人以為,那是最貼近王爺、堅信民俗信仰的心理寄託方式,頭人照舊例自然進行典禮,只要有位稍懂禮的禮生當領頭羊,祭禮就能順暢進行,在沒有道士儀式的主持下,一樣有節度,可以說是與時推移、與時俱變的創新禮俗,按照承傳的禮俗,不用「迎王」、「送王」的繁文縟節,行禮如儀,不用遊天河,返天宮述職,或任由漂流的「遊地河」。帶著深遠的古老「禮意」,完成在地化王爺遊江的祭典。王船代表的意義,除了說明它和瘟神王爺系統的密切關係外,也反映了信仰圈和海洋的關係,瘟神廟往往就是海洋的一環,其轄境的住民,也一定是「海洋生活圈」的一支。此外,王船也是辦別各種醮典的類型,只有瘟醮才會有王船,而此廟也必定是瘟神廟或祀有瘟神王爺。
外木山近海的居民都靠海維生,所以,先民早期的生活與產業都離不開水,就算耕種「山田」的居民,也深諳「深墘个銀票,卡贏過山頂个蕃薯皮」,然而為生活奮鬥的同時,難免會出意外,加上交通不發達,醫療不普及,衛生條件又差,病痛長年不癒,家禽家畜瘟疫不斷,收成不佳等等,都為常有之事。因之,漁民對敬拜的神明,倍加虔誠。只要有關神明的慶典、誕辰、除了出丁口錢之外,需要捐錢、出力,都是誠心奉獻。居民相信「王爺錢,開袂了」意思是把錢奉獻給神明,並不會白白花掉,神明會幫助信眾再賺回這些錢。所以外木山居民歷年來有三次捐大錢的機會:第一次在1966年村民捐錢翻修三開間的協安宮,第二次在1993年興建成地上二樓的鋼骨結構的大廟協安宮,此次雖然電基會花了兩千四百萬,居民仍然爭相捐款、出力,報導人張源堂說,蓋廟的時候,全村動員,精誠團結,遵守禁忌,男人和配偶都分房睡。第三次在2000年的作醮,外木山這一百多戶的小村落中,協安宮能辦「六府王爺庚辰年慶成五朝福醮」,約定齋戒五日,不是居民的財力維厚,也不是協和電廠幫忙出了一些錢,而是外木山居民有這樣的觀念。年例在爐主殺豬公,請陳頭,辦盛宴,所費不貲,也都是源於相同的觀念。
王爺遊江每次出動十多艘漁船,每位船主都要花費大筆燃料費,這一天的虔誠奉獻,他們相信沒多久就會有神明保佑,悉數補足回來,當年如果真的「海冬」不好,也一致相信賺到了平安。居民平常如果要借錢捐獻給慈善團體,大概拿不出來,但要花在廟費慶典上,即使手頭不便,也得周轉來花,如前章所談拜拜流水席,就有「頭前迎媽祖,後壁當棉被」的「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明明是阮囊羞澀,居然為了蓋廟、雕龍柱、請客、作醮,借錢花在神明的祭典上,只為求得一個美名,或怕別人看衰。但對於樸實的外木山居民來講,與其是拼命子問題,更重要的是裡子,面子對居民來說是要兼顧,重要的是希望得到神明的眷顧,幫助他們還清債務,並能賺更多的錢。換言之,這是一種基於宗教基礎的投資,花錢拜神求平安是基本盤,獲利大於面子問題才是癥結。由此觀之,不難看出外木山居民的宗教觀,充滿了現實性與功利性的民間信仰。
外木山耆老訪談指出王爺降壇示諭出巡的時間已不可考。從廟碑沿革史上記載係民國7年王爺船從外礁仔被魏家迎上岸供奉也近百年了,廟貌一再更新,而王爺遊江的傳統,除了日據統治時期或有間斷外,歷久不衰,每年舉行,102年政府機關協辦,成為第一屆王爺祭,在機關首長帶領下,吸引各地宗教執事,參與遊江盛典,蔚為近海遊江風潮的嚆矢。王爺巡狩海域,綏靖保安,驅邪拔魅,漁民龍目光采、順風得利。王爺神力浩蕩,靈驗遠播,王爺祭之遊江慶典,逐成為基隆市中山區特色的重要民俗活動。
海上王爺的由來
外木山王爺起源最著名的故事當然是邱少頤教授於民國92年撰寫的劇本「草鞋恩仇錄」。內文提到在很久很久以前位於基隆外木山靠討海維生的小漁村中,有一天突然岸邊漂洋過來一只巨人般大的草鞋,此時居民們紛紛認為在海的另一邊有一個未知的世界,上面住著可以穿得下如此巨大草鞋的未知生物,因而心生恐懼擔心外面的世界會有不祥之事將威脅到出海捕魚的漁民。因此,村民們大夥聚集起來決定編織更大的草鞋,希望可以威嚇到另一邊未知世界的不知名生物。此外,討海人出海時,生命安危全看老天爺的臉色,因此生活時時藏著危機,俗諺說,「做炭坑,未死先埋;討海人,死了無通埋」,正好說明了討海生活聽天由命的無奈和害怕!出海捕魚時,常常明明眼見親人的船已經到了港口,卻因為風浪過強,遲遲無法靠港,在岸邊心急如焚的眷屬,唯一能做的事便是跪地祈求王爺及媽祖的搭救,讓親人能平安歸來,也因為祈求靈驗,王爺及媽祖自然成為外木山漁民心中重要的信仰。外木山協安宮民國八十二年建成之後,一廟有兩尊海神進駐,正殿供奉五府王爺,樓上供奉媽祖娘娘正符合當地的俗語說,「落海靠媽祖,起岸靠王爺」。
位置與範圍
外木山協和社區,昔稱木山庄、木山澳仔,位於基隆市北邊,東鄰太白里白米甕、荷蘭城故古蹟;西接中和里,依大武崙、寅葬軟卵發福地;南界通明里、文化里、德安里、達大竿林、代天宮山界;北入東海、面臨北方四島。主要聚落為外木山漁港,對外交通以協和街和文明路連接文化路,再往基隆港區或是區為主,往西可由沿海的安中產業道路連通基金公路。
氣候概況
外木山在基隆港西側,基隆的氣候屬於台灣北部的亞熱帶氣候帶,以最近十幾年來的統計資料看,年均溫約在攝氏二十二度多,七月平均溫度最高,二月平均溫度最低。外木山的氣候,冬季半年受東北季風的影響非常鉅大,每年從十月到隔年三、四月,經常都是吹強烈的東北季風,由於丘陵山地的關係,來帶水氣的風一來,雨也跟著來了。外木山的雨季屬於冬雨型,夏季除了颱風或偶有雷陣雨之外,較少有雨。
地質與地形
協和里的地質構造,屬八堵向斜往兩側延伸的褶皺,除東邊有少部份的大寮層、東南邊有一點沖積層及玄武岩質凝灰岩及岩流外,其餘皆為木山層。木山層及大寮層都是台灣北部的老地層,沉積年代為中新世時期,距今約兩千多萬年前。木山層中有一含煤層經過本里。海岸屬於沉降型海岸,近期曾經受微量陸地上升的影響。由於海岸平直,只有三處小澳,並沒有大型的灣澳,且屬於岩岸,粗大的岩層直接與海相鄰。南邊丘陵為牛稠港的上游,牛稠港往東南注入基隆港。在西北邊海岸汫水澳仔南邊山上,有一山泉小溪流入海。動植物生態外木山海岸地帶,主要為礁岩頃斜入海,沙礫灘很少,所以,潮間帶較短,沿岸藻類及螺貝蛤類,也以著生在岩質底部的生物為主。如黑膽、白膽、海星、海葵、陽遂足、九孔、龍蝦、蝦、蟹類、螺貝類等。在沿海附近,以前冬天常會看到烏魚群,一群一、兩百隻在海面上游來游去。過去,外木山曾經是「老鷹的故鄉」,因為外木山的丘陵緊逼海岸,且距基隆港很近,是老鷹往返基隆港覓食最方便的棲地,所以,過去從外木山到大武崙一帶的丘陵山地,就成了盤旋在基隆港老鷹的一個神祕家園。然而,近年來因為人為的干擾不斷逼近,迫使許多老鷹另覓居所,也使老鷹的故鄉漸成歷史記憶。外木山漁港至澳底漁港為一段綿延近5公里的海岸線,為基隆市僅存最長的天然海岸線。有些地方亦適合游泳、浮潛、釣魚,是炎炎夏日消暑兜風極佳路線,同時可遊覽漁村風光。產業發展變遷協和社區過去主要的聚落為外木山庄,由於靠海,居民大部份都以捕魚為生,現在的聚落這裡以前都是田地,也有少數人種田。以前靠人力划槳的時代,冬天無法出海捕魚時,有些人就到會社去作臨時工,或到外面去打零工,以貼補家用。後來,煤礦業發展時,也有少數人到南邊的煤礦坑工作。近年來,聚落人口不斷增加,但漁業日趨沒落,許多人就慢慢轉向在外面工作,在地產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工商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卻隨著協和電廠的進駐和道路系統的發達,逐漸擴增,已超過原有的漁業人口了。
外木山流傳至今的禁忌
當地除了外木山海上王爺祭是為求王爺庇佑討海人之外,在居家生活上也有許多基隆當地特有的民俗禁忌。在外木山有一些當地特有的生活禁忌,相傳若吃飯時若沒有固定座位,捕魚時魚群會亂跑難以捕捉,又或是鍋碗瓢盆倒放隱約看起來像是翻覆的船隻形狀,故村民很忌諱將鍋碗倒置,也有一些一般人平常生活中常做的事,如一般魚吃到差不多時就會將魚翻面繼續食用,而對外木山居民來說卻是大忌阿!這象徵出海捕魚會遇到海事不穩而翻船,還有我們根本不會聯想到的禁忌,如出海捕魚忌諱穿鞋出海,因以前木船時代穿鞋代表要出遊,而拖鞋才是代表要幹活,當然這個禁忌在現今為了安全起見已經漸漸淡忘,以及一些切勿在船上躺著睡,意象與海上浮屍類似,等等諸如此類。
民俗館
外木山漁港景色優美民風純樸,近年來由於國民教育普及,漁民生活水準提升,漁村集會及民俗活動日益增多,興建民俗館及集會所逐成為漁村父老們依致的心願,隨著協安宮重建,經協和里里長張添茂等人多方奔走,獲台電協和電廠資助興建,以及全體漁民同心協力提供私人收藏及家傳民俗文物,使籌建工程順利進行,目前民俗館陳列有魚類在海洋中游泳模型,大型螺、貝類及蝦、蟹類標本,還有當年漂到木山澳仔的王爺公船縮小版及許多船模型等,為外木山漁港產業與生活有關的展示館,也是傳播及教育沿海自然資源和產業文化的好地方。
協安宮
「外木山協安宮」,位於基隆市中山區,屬王爺廟。建廟起源乃因1918年(大正7年)在基隆嶼外海出現一艘王船,駛入外木山一帶,由居民將王船請起並供奉,隨著時間,船身已漸漸腐蝕脫落;王爺顯靈,告知居民,若欲留王船,則必須建草寮供奉,待漁村繁榮,再建廟安置。1966年(民國55年)王爺遷地於現址,由張添茂、張阿王、張菊三人捐出私人土地建廟,並正式定名為「協安宮」。宮裡本只有供奉1尊王爺,後至水尾(金山)迎了2尊神像,成為三府王爺,由童朝桂安排進香,向麻豆請一府、向南鯤鯓請兩府,成為六府王爺。原本的三府為李府、池府、吳府,後增的三府為朱府、范府、蘇府。王爺殿同時祭祀水仙尊王,因地區靠海,同為水神的水仙尊王也是居民喜愛祭拜的對象;此外,因漁民曾在海上撿到一尊漂流的媽祖,經卜爻後替媽祖裝上金身,恰逢協安宮整修,便放於三樓祭祀。協安宮有兩大活動,一個是每三年舉辦一次的迎媽祖慶典,在農曆4月11日舉行,請到關渡宮的媽祖來繞境,祈求平安,為重要盛大的日子。而在每年農曆6月18日池府王爺誕辰日,會舉辦熱鬧的遊港遊境活動,然昔日的過火儀式已被取消。已有相當歷史的協安宮,曾經翻修重建,為配合台電協和發電廠建立民俗館與集會場所,於1992年(民國81年)拆除重建,為外木山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協安宮所在位置,行政區域劃分為基隆市中山區協和里,相關資料記載,1884 年基隆廳基隆堡下的街庄記錄中,已發現今文化里和協和里的所在地為外木山庄的範圍。當時的協和社區外木山漁港附近,只更散村,無明顯聚落型態。最早移民到外木山海岸一帶的原因,可能是基隆內陸可以開闢農田已飽和,被迫選擇海邊,由於海邊農田一年只能收成一次,逼使擅於農墾的漢人移民轉而學習從事漁業生產。位於外木山漁港旁邊的協安宮,是該區域最大的寺廟,廟殿分為三層,供奉的是媽祖和五府王爺,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協安宮後方有一間名為「阿英麵店」的小吃店,賣的是以當地新鮮魚獲為食材的熱炒和麵食等,其中以燙小卷和鯊魚煙最為聞名,除了是當地漁民的小聚之處外,假日期間也有大量的遊客慕名而來。
廟會慶典
「外木山海上王爺遊江遶境」的宗教儀式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多年來由在地居民一代一代傳承,為讓更多民眾能深入認識基隆傳統漁村信仰。外木山澳仔每年會有一次迎媽祖慶典,時間為農曆四月十一日,請關渡宮媽祖前來繞境遊境,祈求閤境平安,農曆六月十八日為池府王爺誕辰,年年均會主舉辦大型「遊江」(遊港遊境)為王爺出巡活動,祈求保佑本漁港平安,出海前會舉行一場盛大的精神儀式,現場會邀請民間最不可少的舞龍舞獅及施放大量鞭炮,鞭炮聲從慶典開始就沒有停過,熱鬧中頗有振奮人心的感覺,大家的心情一路跟著舞龍舞獅隊伍上下跳動,緊接著當地村民便會從宮廟請各方神明出宮,包含主祀神明王爺、陪祀神明天上聖母、中壇元帥、關聖帝君等各路神明,一路來到外木山港邊準備出海。當遶境游江的十幾艘漁船,浩浩蕩蕩駛入各漁港前港灣時,都會在漁港灣前以繞行三圈的方式進行「祈福」儀式,並且沿著海拋撒紙錢,或施放鞭炮等進行所謂「添載」儀式,一起祈求王爺庇佑外木山的村民們出海捕魚能平安歸順利、漁獲滿載而歸。「外木山海上王爺遊江遶境」中午12時返港,信眾們小心翼翼將參與海上遶境的神尊請下船,地方信眾在道路兩側合十膜拜,恭奉神尊安座;外木山漁村居民總動員,在協安宮前廣場準備各式美食,讓參與的民眾享用平安宴,外木山協安宮的王爺,在當地漁村居民心目中地位非常地崇高,以致每年都要舉辦這場慶典,民國108年近700人參與,場面浩大。近幾年市府與廟方開始合作推廣,透過與基隆鎖管季結合,邀請國內外遊客搭乘娛樂漁船,一起隨著遶境船隊進行海上巡江遶境活動,讓遊客能更深入瞭解基隆海洋主題產業及漁村信仰文化,從海上的視角,體驗不一樣的基隆,如沿途可以從海上飽覽和平島地質公園、深澳象鼻岩、酋長岩、基隆嶼及金山燭台雙嶼、野柳岬及大武沙灘,海天的色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從隨船當地耆老口的說歷史,也傳承基隆特有的文化內涵。